东西问 | 短评:与“时”应势,宜促中外文明互鉴
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:与“时”应势,宜促中外文明互鉴
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
中华文明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、发展至今的文明。习近平总书记28日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,中华文明源远流长,从未中断,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,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。要通过文物发掘、研究保护工作,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
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,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?由中华文明中孕育而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、精神标识,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基因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伟大一员,仰赖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精神支撑和丰润文化滋养。
从“历时”维度纵览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不断推陈出新。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《礼记·大学》更是强调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,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相浃洽,通过去伪存真、去粗存精实现一次次蜕变,被赋予时代气象与气质,增强生命力和影响力,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从“共时”维度横看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并非封闭保守,而是时时吐故纳新。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,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而创新发展。从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,到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”,再到“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,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”,和合共生一直贯穿在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。
从“此时”维度观察,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“探源”伟大中华文明,古为今用,求索继续伟大下去的智识,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让古老的智慧照鉴未来,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;“对话”其他文明,择其善者含英咀华、兼容并蓄,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,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,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,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正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在主题为“与文物对话,促文明互鉴”的中新社首届“东西问智库”论坛上指出的,跨文化对话应以相互充实为基础,寻求共同理念,增进相互理解。
因应时代主题,掌握历史主动。中新社“东西问智库”28日在北京成立,致力于汇聚智力,常态化、品牌化、智库化、平台化开展活动,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、文明互鉴,为中外专家提供脑力激荡的平台,为中外受众提供思维碰撞的盛宴,正自觉承担起新时代和中华文明赋予的责任。(完)
国内新闻精选:
- 2025年01月10日 18:39:24
- 2025年01月10日 15:01:14
- 2025年01月10日 14:56:16
- 2025年01月10日 10:12:26
- 2025年01月10日 08:50:26
- 2025年01月10日 07:21:31
- 2025年01月09日 17:01:41
- 2025年01月09日 16:55:10
- 2025年01月09日 15:43:08
- 2025年01月09日 12:04:16